发布时间:2024/12/4 12:11:36
近日,第二届中国建造发展暨创新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安装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支持,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协办,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中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二建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承办。
部分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负责人,知名建筑企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中国建造”发展经验,探讨“中国建造”发展路径,讲好“中国建造”发展故事。
凝聚共识 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18日参观调研中国建筑科技展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建造,着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第二届中国建造发展暨创新研讨会现场
中国建设报社社长韩店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场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积极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既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举措,也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重要动力;既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抢抓机遇、抢占高点的关键一招,也是激发新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从“量变”到“质变”,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的重中之重。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峰认为,当前,建筑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必须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他表示,在工业化方面,推行装配式建筑,把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工厂制造、现场装配”。在绿色化方面,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更新迭代,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家居用品,降低建筑施工和运维阶段的能耗。在数字化方面,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建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如何推动中国建造发展与创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表示: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用好科技创新平台,扎实推进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链上,建强产业生态链,积极发展新业态,推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建造方式创新,以智能建造城市试点为抓手,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推动中国建造绿色转型。四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以发展智能建造为牵引、以全过程数字化为抓手、以建筑工业化为实施载体、以新型工程组织模式为集约管理手段,不断推动传统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五是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创新,大力培育新工科专业人才,探索智能建造背景下的新型产业工人模式和新型劳务班组,为建造高品质建筑产品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推动中国建造发展创新,是打造高品质、可持续好房子的核心驱动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围绕“学习制造业,建设好房子”,提出建设“好房子”的主要矛盾是高品质与低成本之间的矛盾,要建设好房子,就必须实现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矛盾是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社会分工,与工业化大规模并行高效协同之间的矛盾,必须重塑流程、再造组织。智能建造的关键在于数字系统而非物理系统,必须打通数字系统,用单一数字模型驱动全流程,实现“一模到底、无图建造、全程透明”,实现BIM定量可视化及人机共读,从而打造智能建造新范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业界同仁需凝聚共识,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打造样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作为建造大省,江苏建筑业产业规模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13%,以实际成效做到建筑业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各区域协同共进,实现均衡发展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黄卫分享了江苏省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抓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省的规划与国家城镇化政策相契合,不断创新城市发展方针:一是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引导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形成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二是在全省范围统筹布局重点镇,并提出撤销乡建制,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三是以“紧凑型城市”+“开敞型区域”创新区域空间组织。紧凑型城市应不断推动人口和要素向城市集中,包括:开发重点向效率高的大中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开敞型区域要通过城镇间的绿色空间,加强农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四是构建“三圈五轴”的城镇体系结构。“三圈”指建设三大都市圈,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五轴”指打造五条城镇聚合轴,促使城镇—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圈轴”联动,提高全省综合承载能力与竞争力。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校区)项目
此外,江苏省提出跨省的南京都市圈规划目标与布局策略,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都市圈轨道交通的规划方向,以完善综合交通系统为途径提升都市圈功能;提出跨区域的环太湖绿道规划,打造了由“一环、二十一射、多联”构成的环太湖风景路。
如今,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了城乡空间的全覆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重大专项规划的全覆盖,推动了行政区划的调整,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优化了城镇体系结构、人口和要素持续向“三圈五轴”集聚。黄卫认为,江苏省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抓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宏观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也是谋求转型发展的主动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通过城镇体系和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从传统的建筑业到现代的智能建造,江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上。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会长耿裕华介绍说,江苏始终把高标准、高要求、高效能、高品质作为工程项目建设“座右铭”,努力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持续推广应用智能建造技术,促进建筑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建造”转变。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坚持把服务会员发展、服务精品建造作为工作重点,不断通过年会、座谈、观摩、培训等形式大力推进建筑业“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引导会员企业实施改革创新、结构调整、素质提升、融合发展,未来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建造行稳致远。
未来,江苏如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路宏伟表示,一是要加快智能建造发展,加强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项目培育,扩大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建筑企业进入桥梁隧道、轨道交通、港口航道等高附加值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持续推动建筑业“走出去”。三是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重点建筑企业联系服务,加快制定建筑业转贷资金管理办法,缓解企业转贷资金压力。
创新驱动 探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传统行业,建筑业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新的增长不再以投资而是以创新来驱动。尤其是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业需要紧跟变革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建筑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建科工华东大区党委书记、董事长成能名表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当前,“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智能建造、低碳城市方兴未艾,以房建为支柱的传统建筑业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建筑企业必须牢牢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拥抱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打造增长新动能,推动企业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无锡长三角工业芯谷一期项目
中建科工提出“着力实施创新驱动”,以专业思维,从制造到智造,建成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和国内先进的钢结构模块化智能生产线,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自主研发了切割、焊接、物流等14款智能制造机器人;以工程思维,基于钢结构装配式技术体系,形成了钢结构装配式校园、医院、住宅、商办、产业园系列产品,实践了城市更新、工业上楼等新模式;以产品思维聚焦钢结构,在建筑低碳化、交通电动化、能源清洁化等相关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推出“好房子”“好出行”“好能源”等创新产品;以产业思维,积极探索向钢结构产业链上下游多元化延伸,带动钢结构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建科工连续5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连续2次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沿着业务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数字化“三部曲”,基本实现了钢结构“制造、建造、管理”的数字化,实现要素创新。
对于如何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刘剑表示,中亿丰实施“三造”融合、“三资”升级、“三链”协同的发展策略,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建造”创新模式,围绕数据核心,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BIM设计、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管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交付与运维的智能建造产品与服务体系,以“江苏建筑服务产业园”为平台,推动建筑工人向“智能装备+产业工人”协同服务转变。
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加齐从国内外钢结构行业标准入手,分析了国内外钢结构设计、施工标准存在的具体差异。从总体报审策划、ITP(质量控制计划)制定策划、热轧型钢等效替换策划、节点替换和优化策划、进口材料认证检测策划、焊接工艺评定策划、首次应用材料管控策划等环节重点介绍和分享了参与海外工程标准管控案例。他表示,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推动中国标准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在树立、塑强“中国制造”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标准在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上应用和推广,增强中国标准在国际工程中的参与度,推动中国标准与其他国际标准互认,加大中国标准在国际舞台的宣传推广力度。
塔吊智能化恰合了新质生产力原创式创新、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要求。广东腾晖信息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宋奎胤从原创式创新的角度,分享了以针对建筑场景专研的激光雷达为核心的融合感知技术,在此基础上塔吊作业可以实现整个吊物组和下方高度的实时感知,以达到自动驾驶和主动避险。从生产力要素优化的角度,以腾晖智能塔机操控系统为例,通过一键定位呼叫、自主路径规划、自动驾驶、主动避险,融合微操控,实现塔吊作业模式转变,进而为塔吊作业安全可控、简单易用和降本增效提供路径。目前腾晖智能塔机操控系统已入选多省市智能建造目录,并在20余个地市40多个项目落地使用,努力践行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AI+数智化如何赋能工程企业新质生产力?新中大科技总裁韩爱生表示,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大模型和多模态两个方向上的持续突破,推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演化出智能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智能数字内容编辑能力和智能数字内容创作能力三大前沿能力。韩爱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传统工程行业的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新中大科技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与行业洞察推出了“六和AI平台”,平台集成了主流大模型,并深度应用到项目进度预测、成本测算、投标管理、合同风险等多样化应用场景,通过语音文字识别、多轮对话、文档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赋能企业管理,自动化处理大量业务数据,并提供精确的预测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帮助工程企业在复杂的业务环境中提高管理效率并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韩爱生围绕“AI+市场经营、AI+生产管理、AI+财税管理、AI+风险管控”四大应用场景,结合真实的应用案例内容,分享了新中大科技在借助AI技术推进工程管理数字化变革方面探索应用的实践创新内容。未来,新中大科技将携手业界,力求将AI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推动“全产业协同发展、全周期项目管理、全过程数智应用、全要素生产经营”等方面,为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苏州中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书华表示,一直以来,苏州中设集团坚持“党建引领 逐梦前行”发展理念,通过创建党建品牌“红色追梦人”以及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蒲公英工作法”,将红色基因注入企业血脉,实现党建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面对建筑业转型发展,苏州中设集团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智慧建造、加强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发展稳中有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中国建造”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利益同心共鸣。持续加强对“中国建造”品牌的打造,需要不断激发新动能、创造新舞台;需要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从实处发力;需要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抓住机遇、深耕优势、迎接挑战,以“中国建造”持续改变中国面貌。